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本科阶段食品类专业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一级学科,其下共有13个专业(表4-1),学制四年,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授予工学或农学学位,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乳品工程、酿酒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安全与检测、食品营养与健康、食用菌科学与工程、白酒酿造工程、咖啡科学与工程12个专业授予工学学位。
编写组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汇总统计(截至2024年6月),全国设置食品类专业的普通高校共有396所(附表1),其中,公办342所,民办54所,共开设专业点位共745个(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点设置数量居前三),2023年毕业生总人数约46000人(表4-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本科院校开设最多的专业,开设院校有301个(其中16所既是985院校又是211院校),2023年毕业生人数22000—24000人。毕业生可在食品加工与制造、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原料与配料、食品物流与营销等企业,从事产品研发、生产、检测和销售工作,并可报考研究所、设计院、大专院校的事业编工作岗位,或公共卫生、技术监督、商品检验等部门的公务员工作岗位。
院校可根据各自的学科定位、专业基础及地域特色,发展相关特色专业,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葡萄与葡萄酒工程,茅台学院的白酒酿造工程,楚雄师范学院的食用菌科学与工程等。



2.典型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各高校以教育部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国家标准为依据,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各自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行业和区域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并根据科技、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定期评估调整。在此基础上,各高校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强化某方面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中存在一定共性,同时也产生了本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1)食品科学与工程
在教育部制定的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地掌握食品科学与工 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营销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专业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认识本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与工程领域工作相关的经济和管理基本知识。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等。
主要课程包括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技术原理、 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分析、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等,各院校根据院校定位及学科特点自主确定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及教学要求。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食品工艺试验和食品分析实验,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食工原理、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等实验,以及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等。
目前,全国范围内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数达到22000—24000人,多进入企事业单位,担任食品质量管理或测试工程师、销售代表、食品/饮料检验、化验/检验以及升学考研等。各高校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强化突出某方面能力培养,形成本院校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特色院校: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国内外市场经营理念,具有新产品研发和资源综合利用、食品工程设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企业管理与运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从事食品生产与技术管理、科研、新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工程设计、市场拓展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院校定位及发展特色,毕业生应掌握粮油、肉制品、乳制品及果蔬贮藏加工及酿造工艺等,强调食品质量检验检测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食品产业链管理和运营综合能力。
在专业课程方面,设置食品安全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功能性食品、机械设计基础、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机械与设备实验、食品工厂设计,增设了酿造工艺学、粮油食品工艺学、酿造工艺学、肉品工艺学、乳品工艺学、果蔬贮藏学、果蔬加工学、果蔬贮藏等特色课程及相应实验课。在选修课方面,设置了食品研发与设计工程师方向,侧重农副产品研发与加工检验方面,设置出口蔬菜质量控制、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水产品工艺学等课程;食品管理与运营工程师方向,侧重食品贸易方向,设置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以及农产品营销等课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重专业、强能力、提素质”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按照“知识性学习、 研究性训练、生产性实践”三足鼎立人才培养方法,形成“3+0.5+0.5”应用型高级工程 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学 术型和复合型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
(2)食品质量与安全
在教育部制定的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系统地掌握数学、化学 和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能够在相关食品企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生产、分析检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安全评价、质量认证、监督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创新实践、自我发展、国际交流等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方面,要求掌握数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营养与卫生、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食品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掌握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以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知识等。
专业课程及学时根据高校学科特点而进行差异化布局,设置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原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包括仪器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学。理工类高校增设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专业,农科类高校增设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医学类高校增设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基础医学、临床营养学、分子生物学。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及食品微生物检验等实验。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食品质量与安全毕业生16000—18000人,毕业生多考虑升学,或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饮料的研发、检验,或进入销售代表等岗位。
人才培养特色院校: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
合肥工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有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动物源食品绿色制造与资源挖掘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轻工业肉品微生物控制及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6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为适应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发展需要,培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我国食品安全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熟悉食品安全及其相关行业发展动态,知识面宽广,具有良好交流沟通合作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社会适应性强,能在食品企业、检验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食品分析检测、质量与安全控制、监督管理、风险评估与安全性评价、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结合院校类型,侧重培养学生食品质量工程方面的能力,以及食品检测分析技术和监督管理能力,解决食品加工、食品质控、安全与检测、营养与卫生管理领域复杂问题的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和开发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食品化学B(含实验)、微生物学B(含实验)、食品工艺学基础(含实验)、食品工程原理B(含实验)、食品添加剂、食品分析与检测(含实验)、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卫生学、食品微生物检验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食品质量管理学。开设特色课程双语教学课程—食品营养与安全,项目式课程—现代仪器分析(含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工程伦理、新生研讨课—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新生研讨课,并面向学校的选修课—食品安全与先进光谱分析、生物传感器与智能控制。在26门专业选修课中包含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物流工程与安全控制、食品现代加工技术与设备在内的7门食品工程类专业课程,共计13学分,以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掌握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
毕业生能够胜任食品企业、轻化工等工业部门和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工作;市场监督、内外贸、海关等单位的食品质量分析和卫生检验工作;高等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及相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3)食品营养与健康
根据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中指出,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作为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之一,面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系统掌握食品、营养和健康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以及较强的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健康管理、功能食品开发、营养科普宣传、营养健康大数据分析利用、政策咨询等工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食品分析、营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食品营养与健康科学、营养与代谢、食品与营养科学研究方法、营养与健康大数据管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食品化学与分析综合设计、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调研、营养设计类实验、营养安全社区服务、食品工厂生产实习、食品生产认知实践、食品生产综合实习、食品营养综合实习、食品与营养科学研究方法综合实习、毕业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人才培养特色院校:以渤海大学为例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作为我国第一大产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人才链服务产业链的高质量的递新牵动着诸多创新平台、产业平台、人才平台以及教育平台的融汇共进,逐步形成职普融通、产教协同、产教融合、产教共兴的生态格局,达成了新时代大格局下食品科技进步的新对策、新思路、新趋势、新机遇。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历经74年的奋进与创新,已形成了四个主导专业,两个国家“双一流”方向,1万余平米的综合实践用房,8000余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7个省级科技特派团、18个全国科技小院、15个辽宁省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自2017年起连续5年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2020年进入全球ESI前1%学科、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渤海大学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得益于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引领,聚焦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化学、工程学、食品科学和营养学为基础,坚持“德学并重、产教融合、多元协同”的改革思路,强化思政引领、坚持立德树人;优化培养方案、完善产业课程,深化产科教融合、打造校地企共育平台;打造专兼师资、创新联培机制,发挥项目优势、做实科研育人,把论文写在工厂里;构建了“五位一体”政产学研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产业契合深、创新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提高了食品科技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和培养水平。


图1食品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提升途径
“五位一体”政产学研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是坚持“德学兼备、产教融合、多元协同”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的进一步拓展,是将思政引领、产业课程、学业导师建设、实践平台优势、项目载体效能与教育教学本体充分融汇、互利的结果,其实现了产教融合、德才并育的培养新模式、建立了学业导师与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的新机制、创新了产教融合资源,打通了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因此,该模式的提出与实践将会为地方食品类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示范。
(节选自《202全国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
《2024全国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下文称《报告》)由全国农产食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烟台富美特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食品伙伴网)组织编写,在全国食品产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北京工商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渤海大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下共同完成。
《报告》结合教育政策导向和食品行业发展动态,系统梳理了行业人才供需和发展的现状,揭示行业人才结构的特点和不足,分析了影响人才供需的关键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建议和发展策略,旨在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新路径、新机制,以期为政府、企业、高等院校、教育机构等各方决策提供参考。
获取《2024全国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访问微信公众号后台并发送私信。我们的秘书处工作人员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尽快与您取得联系。期待您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