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推荐工作动态
点击排行

2023年我国食品行业热点事件(1)

   日期:2024-12-02     浏览:43    
核心提示:《2024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之2023年我国食品行业热点事件(1)
2023年1月至12月,国家及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共抽检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920018批次,其中合格905360批次,不合格14658批次,合格率为98.41%。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769478批次,依据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进行检验,发现不合格样品18129批次,监督抽检不合格率为2.36%,较2023年同期上升0.18个百分点。
 
2023年以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我国食品行业监管政策不断调整变化,对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2023年我国食品行业热点事件
 
2023年,食安风云不断,一系列食安热点事件不仅考验了食品行业的诚信与责任,也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从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争议到丙烯酰胺在咖啡中的检出,再到食品中异物的频繁发现,每一起事件都牵动着人们的心弦。企业在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上出现了疏漏,而日本核废水排放事件更是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预制菜进校园的争议、食品欺诈行为的曝光以及拍黄瓜事件的频发,都凸显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阿斯巴甜安全性争议
 
2023年7月1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发布“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引起行业热议。报告发布之前,国际甜味剂协会(ISA)发布消息,表示对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初步猜测严重关切,国际甜味剂协会认为这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对阿斯巴甜的安全性的认识。
目前,阿斯巴甜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及中国、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批准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联合国家癌症中心结合JECFA最新评估结果和我国居民消费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估,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
 
(2)丙烯酰胺在咖啡中检出引发关注
 
2023年12月,59款咖啡检出致癌物的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起因是福建省消委会对福州市20家咖啡销售单位的产品开展比较试验,59款现制现售咖啡均检测出低含量的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每每有关于食品中检出丙烯酰胺的事件曝光,都会引发媒体的争相报道并再次引起舆论,但无论是食品行业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应该理性看待食品中检出丙烯酰胺的问题。
 
丙烯酰胺在日常饮食中非常常见,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与食材的成分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只要食物原材料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并经过120摄氏度以上加热处理的,其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含有丙烯酰胺。比如经油炸、烘焙和烤制加工的食材产生的丙烯酰胺就比较多,咖啡里的丙烯酰胺就是在烘烤的过程中产生的。
 
(3)日本核污水入海引发国际关注
 
2023年,日本政府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引发国际关注。2023年7月7日,海关总署表示,中国主要城市,如北京和上海已开始加强对日本进口海产品的核辐射检查,中国海关表示将全面检查日本37个县的海产品,部分产品允许进入中国市场,但继续禁止从福岛和其他9个县进口海产品。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6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会见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上,中方也重申原则立场。双方同意,本着建设性态度通过磋商谈判找到解决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的合适途径。
 
(4)预制菜进校园争议
 
2023年秋季新学期伊始,“预制菜是否为隔夜菜”“预制菜添加剂会不会危害健康”“预制菜质量如何保障”……预制菜引发诸多家长质疑。部分忧心忡忡的家长开始追问学校餐食来源,有人甚至中午到校门口给孩子送饭。网友们几乎一边倒认为预制菜应谨慎引入或禁止引入中小学校园,理由是担忧预制菜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5)食品中发现异物事件频发
 
2023年,食品中发现异物事件频发,涉及多个知名品牌和餐饮企业。异物的种类多样,从蟑螂、塑料条到毛发等,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也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异物事件往往源于生产过程中的疏忽,可能是由于原料采购、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不规范操作。员工食品安全意识不足,缺乏必要的操作培训,也可能导致异物事件的发生。企业应加强内部质量控制,确保生产流程的规范性,同时加强对员工的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
 
(6)食品欺诈——泰国香米、“原切”牛排
 
2023年,食品欺诈事件以泰国香米和原切牛排的虚假宣传尤为突出。泰国香米事件中,一些企业被曝光在普通大米中添加香精,冒充泰国香米销售,欺骗消费者。原切牛排事件则涉及网红主播在直播带货时,将非原切的调理牛排宣传为原切牛排,误导消费者。
 
企业应主动公开产品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同时,消费者也应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鉴别能力,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品。
(节选自《2024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
 

 
《2024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下文称《报告》)由全国农产食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烟台富美特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食品伙伴网)组织编写,在全国食品产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北京工商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渤海大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下共同完成。

《报告》结合教育政策导向和食品行业发展动态,系统梳理了行业人才供需和发展的现状,揭示行业人才结构的特点和不足,分析了影响人才供需的关键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建议和发展策略,旨在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新路径、新机制,以期为政府、企业、高等院校、教育机构等各方决策提供参考。

获取《2024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访问微信公众号后台并发送私信。我们的秘书处工作人员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尽快与您取得联系。期待您的咨询!
 
 
 
更多>同类工作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