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推荐工作动态
点击排行

适应性发展:职业教育在快速变化社会中的新趋势

   日期:2024-11-26     浏览:41    
核心提示:《2024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之职业教育在快速变化社会中的新趋势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带来了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探索各层次各类型的职教模式,为劳动者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不仅为职业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文件在总结过往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展望未来,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蓝图。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阶段性规划: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突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并展望至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意见》提出了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七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实现多方发力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职教类型特色化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为劳动者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职业教育要在产业转型、技术前沿、市场信号等方面高度重视,完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顺利对接。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教育部等多部门发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的通知》《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完善“职教高考”顶层设计,规范职教高考内容和形式,并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不仅要明确类型特色,更要推动职业教育质量建设,促进各类型教育横向融通。

一方面要保证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要硬。一是优化办学条件,《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等文件指出,要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职业学校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等。二是提升办学质量。为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决定开展“双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是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另一方面促进各类型教育横向融通。为拓宽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多部门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文件中,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并且设置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做好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衔接培养,并明确提出了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指导意见》的出台推动落实国家教学标准,既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又要突出特色化,提升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质量。

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随后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鼓励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若干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院校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以此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逐渐明确,职教体系逐渐完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逐渐贯通,不仅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也加快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2.产教融合协调化

产教融合育人是职业教育的一大鲜明特征,结合企业需求端,在优化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育人平台、项目制推动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明确育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结合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版)》等文件要求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做好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鼓励学校改造升级部分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开设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紧缺专业,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因此,院校要加深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合作,提高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自此,校企联合培养的学徒制模式在职业院校中逐渐成为一大人才培养特色。《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推广,其核心在于“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突出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中,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全面实践了中国特色的学徒制,形成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新机制。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为构建起产教统筹融合的新发展格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等文件中指出,要统筹推动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鼓励企业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合作,为校企合作开辟了新的局面。进入新时代后,尽管校企合作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多挑战,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产教融合育人成效显著。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构建“一体两翼五重点”的职业教育体系架构,指出“两翼”是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明确校、地、企多主体参与,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就业服务等方面开展系列工作。2023年,教育部进一步针对“两翼”发布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和《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中将龙头企业、高水平高校、职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纳入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与外界的联系和影响力增强,推动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随后,教育部接连发布了《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等文件,为联合体和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自此,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领域更加广阔,在资源配置、师资提升、教学改革、实习实践等方面的合作运行更加全面、高效、协调。

自2021年起,教育部启动了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通过定向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重点领域合作等合作形式,帮助用人单位培养更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在教育部系列项目行动的推动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正在实现常态化运转,不断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发展高地,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3.教学改革深入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建设离不开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需重点推进三方面的工作: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与教材、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首先,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为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发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指出,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和评价体系,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落实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批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国家工匠之师”,为职业教育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中,重点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强调“双师型”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实践中的责任落实,同时畅通教师发展渠道,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要依据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应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企业的生产实际与课程内容的重合度,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2020年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要求,“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主动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要求,鼓励职业院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创新”。

教材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要求加强职业培训教材与数字资源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时代技能人才培训需求的高质量职业培训教材与数字资源体系,使教材正确反映产业发展现状。因此,各职业院校积极建设数字教学资源,通过编写纸质教材、开发数字教材等形式,丰富教学方法,提升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的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等文件中均强调要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构建以世界级、国家级、行业内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职业技术应用和展示场景,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第三是健全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为规范职业教育办学,加大国家监管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国家及地方针对教师、课程、教材、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标准要求。例如在实习实训方面,教育部发布了《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对不同专业的顶岗实习目标、内容、时间安排、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为职业院校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提供了标准依据。苏州市市场监管局设立地方标准《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南》,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训环节进行了规范。同时加强对地方政府履行职业教育职责督导,以及教学质量审查。通过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监督,不断引导职业教育各环节标准化、专业化。

职业教育要系统推进师资、教材、教学等关键要素的改革,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加强“五金”建设,即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全面、深入地推进这些关键要素的改革,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4.职教品牌中国特色化

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必须要具有国际视野,吸收国际经验,在交流合作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拓宽交流平台、促进技术提升和人才培养,对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走向世界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加强与国际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及组织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在政策推动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发展日新月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机制,以大赛举办、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和项目的形式,加强对外交流,带动职业教育和相关企业走出国门。

二是拓展中外合作交流平台。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明确指出,我国应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全方位国际合作,面向多领域、多类型的合作交流,既要拓宽国际合作的维度,又要实现深度交流。鼓励开放大学建设海外学习中心,加快职业教育涉外行业组织建设,承办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举办国际交流周等重要举措。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丰富学习体验,提高职业信心和就业技能;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师资和人才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平,展示我国职教成果的同时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经验。在深化与国外职业教育的合作,全面提升合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将极大地助力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职业教育打造出了一批“职教出海”品牌,如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浙江“丝路学院”、江苏“郑和学院”、山东“班•墨学院”等,将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和标准推向世界,为当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我国在政策层面为提升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从法律法规、标准条例到具体的实施方案,都体现了对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视和推动。这些政策文件不仅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也为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指出,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体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柱。因此,职业教育只有明确类型定位,才能充分发挥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贯通人才上升渠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时时关注产业动态,主动拉近产业与教育的距离,明确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贴合。开展教学改革,在师资、教法教材、竞赛等方面主动求变应变,以全面的改革适应企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人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立足国内,面向国际,以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心,开展合作办学、搭建交流平台,既要职业教育理念、标准“走出去”,又要先进经验“引进来”,打造中国特色职教品牌。职业教育通过全领域、多方位推进,完善职教体系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节选自《2024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


《2024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下文称《报告》)由全国农产食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烟台富美特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食品伙伴网)组织编写,在全国食品产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北京工商大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渤海大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下共同完成。

《报告》结合教育政策导向和食品行业发展动态,系统梳理了行业人才供需和发展的现状,揭示行业人才结构的特点和不足,分析了影响人才供需的关键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建议和发展策略,旨在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新路径、新机制,以期为政府、企业、高等院校、教育机构等各方决策提供参考。

获取《2024食品行业人才供需报告》:访问农产食品产教融合共同体微信公众号后台并发送私信。我们的秘书处工作人员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尽快与您取得联系。期待您的咨询!

 
 
更多>同类工作动态